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1月, 2007的文章

家庭自釀紅葡萄酒的簡單做法

作者:Danna  類別:飲酒與保健  日期:11/23/2007 3:31:48 AM  今日/總瀏覽:8/88 一、新摘的紫紅葡萄去掉壞的、爛的、青的,放在水中溶解多餘農藥,切記不能將表層的白色粉狀物洗去,將粒摘下,少量太髒的可洗淨、控曬乾水(以使沖走的發酵菌得到重新繁殖),捏破(不要太碎,免得沉澱物多,過濾麻煩,不要捏碎種子),裝入控曬淨水的罎子裏(有水怕有細菌變味),留出20%的空間,防止外溢,壇口蓋上盤子(不必密封,有點空隙便於排出CO2和補充少量氧氣) 二、主發酵5—7天,如果是市場買的挺甜的葡萄,可不用加糖或少加一點(若不加糖,酒度可達9度左右),如果糖份不夠發酵起泡後,皮與汁出現分層,補加糖,按照葡萄與糖10:1的比例,分2次加,間隔1—2天(酒精度在10—12度之間。若要酒精度數高,可多加點糖)。溫度一般在20—30度, 25度為宜(室溫低於18度易酸腐變質,高於30度易發酸)。低溫出好酒,高溫出好色,但過高和過低都會影響酒的品質。每天早晚2次攪動(氣泡多),將浮起的葡萄皮按到汁裏,為浸取皮裏的色素和芳香物,散熱及防止好氣性微生物的繁殖,起泡後5天左右,開始皮渣分離,減少苦澀味(用白細布做的小口袋,過濾的乾淨),將皮、種子、肉渣擠出(擠壓過濾時,原汁要與皮渣一起過濾,為的是一次過濾成功,減少與空氣的接觸,並減少二次發酵時的沉澱)。 三、裝入大可樂瓶,可留出10%的空間(指溫度20—25度之間,二次發酵能夠進行蘋果酸—乳酸的轉化。如果溫度低於20度,不能進行蘋果酸—乳酸的轉化,可直接滿瓶密封(瓶內空氣少防氧化)保存,待來年春天3、4月份,溫度上升時,自動進行蘋果酸—乳酸的轉化),旋緊瓶蓋,若氣體多,可每天早晚各扭松一次,再旋緊,為的是只出氣,不進氣 四、再發酵30天左右(蘋果酸(爽酸澀)轉化成乳酸和CO2,氣泡少),要注意防氧化,溫度最好在20度左右,在7—10天時,過濾1遍(將乳酸菌和酵母菌等沉澱物除掉,否則會影響酒的品質),可用虹吸管吸濾,滿30天時,再用虹吸管吸濾(若沉澱物少,可過濾一次),再分裝入小礦泉水瓶或1—2斤的酒瓶將瓶裝滿密封(瓶內空氣少防氧化),放到陰涼地方,最好6個月時間(若是黑虎香、巨峰和玫瑰香等葡萄,過濾澄清後就可以喝了),存放時間長,去酸、去澀,味道醇厚、甜美(指的是赤霞珠、蛇龍珠和品麗珠等葡萄),...

「夫妻是相報恩」和「父子是相報恩」

[轉貼] 越洋電話裡,我對女兒說 「大姑姑對我說:『當你的女兒很幸福。』」 女兒在倫敦求學快四年了,每年花費我數目可觀的學費和生活費,她有點不好意思的回答:「姑姑說的,一點沒錯。」 我說:「我一定是上輩子欠你很多,所以這輩子還你。」 女兒笑答:「爸,說欠債很難聽耶,說報恩比較好啦!」 「什麼?我報你的恩,有沒有搞錯?」我不以為然。 「現在你報我的前世恩,等你老了,我再報你的今世恩。」 「這什麼話?」我還是不以為然。 「爸,報恩比較好聽啦,欠債多難聽。」 「嗯,好吧。……報恩就報恩。」我不再和她計較。 事後,我把女兒的想法告訴太太,太太不置可否;太太再轉述給老丈人聽,老丈人聽完後大笑說:「嗯,有意思。」 結婚以前,父親就對我說:「夫妻是相欠債,婚後要互相容忍。」 結婚以後,我謹記父親的教誨,一個家倒也經營得融洽和諧。但是,人吃五穀雜糧,事情難免有不順遂的時候,彼此情緒失控,也所在多有。 「就算我上輩子欠你的好了。」氣話有時難免脫口而出。 「我才上輩子欠你呢!要不然,為什麼都是我在做?」忿怒的回應可想而知。 事後想想,太太的話並沒錯,她的確是為我完全付出。 不過,說「相欠債」這種話,還是令人心很不安,是不是債還完了,大家彼此就可以一走了之?或者,一輩子都還不完債,永遠陷在還債深淵裡? 我們這一代,常常動不動就被灌以「父母子女相欠債」或「夫妻是相欠債」等觀念,根深柢固。 因為這種彼此欠債的觀念,債主和債權人的關係,自然好不到哪裡去,大家因此都背債背得好辛苦。 「相欠債」的觀念實在很負面,不夠積極。 如果改變這種負債的減法觀念,變成彼此報恩的加法觀念,會不會比較好呢? 女兒的一席話,讓我陷入沉思。 前些日子讀佛書,經書上說:「每一個人是每一個人的菩薩,父母是子女的菩薩,子女也是父母的菩薩。」 對呀!我恍然大悟。既然彼此是彼此的菩薩,彼此報恩,當然是天經地義的事。 如果不說「夫妻是相欠債」或「父子是相欠債」,而是說「夫妻是相報恩」和「父子是相報恩」,不是比較正面,比較積極嗎? 既然彼此是來報恩的,當然心中會常懷感激,態度自然就會謙恭有禮,自然就會口吐蓮花,不出惡言。 說一輩子相欠債,好像永遠沒有還完的時候,多痛苦哇! 觀念轉變,原來只在一念之間。 好的觀念是加法,是正數;不好的觀念是減法,是負數。好的觀念砥礪我們的品格更上一層樓,不好的觀念詆毀我們的人生每下愈況。 我們不僅要...